网站颜色:

RT正常发货 正版 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9787030545886 董艳 科学出版社 农业、林业 书籍

  • 产品名称: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
  • 书名: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 作者:董艳[等]
  • 定价:89.00元
  • 编者:董艳[等]
  • 书名: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 是否是套装:否
  • 出版社名称:科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书名: 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作者: 董艳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咨询特价)
版次: 
ISBN: (咨询特价)
市场价: 89.0
目录


目录

第1章 单一作物连作种植与连作障碍 1

1.1 作物连作种植的危害 1

1.1.1 单一作物连作种植与作物生长 1

1.1.2 单一作物连作种植与作物病害发生 2

1.2 衡量土壤健康的参数 3

1.2.1 非生物参数 3

1.2.2 生物参数 10

1.3 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 11

1.3.1 土壤方面 11

1.3.2 土传病害频繁发生 17

1.3.3 作物生理抗性下降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连作障碍中化感自毒效应 26

2.1 连作自毒物质产生途径 26

2.1.1 挥发和淋溶 26

2.1.2 根系分泌 27

2.1.3 植物残体腐解 27

2.2 自毒物质的种类 27

2.3 化感自毒物质在作物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29

2.3.1 自毒物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 29

2.3.2 自毒物质对土传病害发生的促进效应 30

2.4 化感自毒物质促进土传病害发生的机理 31

2.4.1 自毒物质对病原菌生长的刺激效应 31

2.4.2 自毒物质改变根际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33

2.4.3 自毒物质胁迫下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38

参考文献 39

第3章 间套作控制作物病害的基本原理 43

3.1 间套作与作物病害控制 44

3.1.1 间套作控制气传病害实例 44

3.1.2 间套作控制土传病害实例 45

3.2 间套作控制作物病害的可能机理 46

3.2.1 间套作对寄主作物抗病性的影响 47

3.2.2 间套作系统地下部根-土互作与病害控制 49

3.2.3 间套作系统生态环境变化与病害控制 57

3.2.4 间作系统根系构型变化和根系互作与病害控制 59

3.3 间套作控制病害效果的定量评价——整合分析 59

3.3.1 整合分析方法原理 59

3.3.2 整合分析在间套作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60

参考文献 65

第4章 间作调控根际微生物控制土传病害 72

4.1 间作调控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72

4.1.1 间作对根际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73

4.1.2 间作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7

4.1.3 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7

4.1.4 间作系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79

4.2 间作寄主作物抗病性差异调控根际真菌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82

4.2.1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82

4.2.2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83

4.2.3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对蚕豆枯萎病病原菌数量的影响 84

4.2.4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84

4.2.5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系统根际真菌多样性变化与病害控制 86

4.2.6 小麦与不同品种蚕豆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88

4.2.7 间作系统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90

4.3 间作寄主作物品种差异(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控制病害的微生物效应 91

4.3.1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生长、枯萎病发生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92

4.3.2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的影响 93

4.3.3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生理碳代谢指纹图谱的影响 93

4.3.4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95

4.3.5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95

4.3.6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根际微生物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97

参考文献 99

第5章 间作系统养分管理与病害控制 103

5.1 氮养分管理对作物抗病性的影响 103

5.2 氮养分管理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病害控制 104

5.2.1 氮肥管理对土传病害的控制效果 105

5.2.2 氮肥管理对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106

5.2.3 氮肥管理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07

5.2.4 氮肥管理对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07

5.2.5 氮肥管理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12

5.3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控制病害的微生物效应 114

5.3.1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14

5.3.2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15

5.3.3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8

5.3.4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118

参考文献 121

第6章 间作调控根系分泌物控制土传病害 125

6.1 作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差异与土传病害抗性 126

6.1.1 不同品种蚕豆枯萎病发生情况 126

6.1.2 不同品种蚕豆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 126

6.1.3 不同品种蚕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组分差异 127

6.1.4 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含量与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的关系 128

6.1.5 不同品种蚕豆根系分泌氨基酸差异与抗病性 129

6.2 间作系统非寄主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差异与病害控制 131

6.2.1 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差异 131

6.2.2 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差异 132

6.2.3 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差异 132

6.3 间作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及其与病害控制 133

6.3.1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34

6.3.2 不同品种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根系分泌物变化与蚕豆枯萎病控制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7章 间作系统接种菌根真菌(AM真菌)与病害控制 137

7.1 接种AM真菌与病害控制 137

7.1.1 接种AM真菌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137

7.1.2 接种AM真菌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138

7.1.3 接种AM真菌条件下的蚕豆根系菌根侵染率 138

7.1.4 接种AM真菌对蚕豆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139

7.1.5 接种AM真菌对蚕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39

7.1.6 接种AM真菌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43

7.2 间作系统接种AM真菌与病害控制 145

7.2.1 间作系统接种AM真菌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146

7.2.2 间作系统接种AM真菌对蚕豆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147

7.2.3 间作系统接种AM真菌对蚕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47

7.2.4 间作系统接种AM真菌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病害控制 150

参考文献 152

第8章 间作缓解连作自毒效应减轻土传病害 154

8.1 间作对根际酚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病害控制 154

8.1.1 间作系统蚕豆枯萎病发生情况 154

8.1.2 间作系统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变化 154

8.1.3 间作系统根际酚酸含量的变化 155

8.1.4 间作系统根际酚酸变化与枯萎病发生的关系 157

8.2 自毒物质肉桂酸胁迫下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57

8.2.1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157

8.2.2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158

8.2.3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59

8.2.4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系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63

8.3 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65

8.3.1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生长的影响 165

8.3.2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166

8.3.3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9章 间作减轻病害发生的生理机制 170

9.1 间作影响寄主作物生理活性与病害控制 170

9.1.1 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170

9.1.2 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蚕豆根系生理活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71

9.2 自毒物质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理机制 172

9.2.1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172

9.2.2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173

9.2.3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活性的变化 175

9.2.4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CAT活性的变化 175

9.2.5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MDA含量的变化 176

9.2.6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幼苗根系病程相关蛋白的变化 176

9.2.7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生理抗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78

9.3 自毒物质对肉桂酸胁迫下间作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理机制 180

9.3.1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蚕豆和CAT活性的变化 180

9.3.2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蚕豆膜质过氧化的变化 180

9.3.3 肉桂酸胁迫下间作作物生理抗性变化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181

9.4 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理机制 182

9.4.1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活性的变化 182

9.4.2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CAT活性的变化 182

9.4.3 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蚕豆膜质过氧化的变化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10章 间作控病与产量优势形成 186

10.1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与产量优势形成 186

10.1.1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86

10.1.2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蚕豆产量的影响 190

10.1.3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对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192

10.1.4 间作系统氮养分管理与产量优势形成 193

10.2 间作控病在产量优势中的贡献评估 194

10.2.1 间作控病在产量优势中的贡献评估重要性 194

10.2.2 间作控病在产量优势中的贡献评估方法 195

10.3 病害单一危害与作物产量损失 196

10.4 病害复合危害与作物产量损失 196

参考文献 197


内容介绍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合理的间套作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持续控制病害的优势,在高产的现代集约化农业和低投入的有机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是研究间作控制作物土传病害理论与实践的专著。《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以豆科作物(蚕豆)土传枯萎病为例,以豆科作物(蚕豆)和禾本科作物(小麦)间作控制蚕豆枯萎病为主线,从连作土传病害发生的成因、间作系统根-土互作抑制病害发生的机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在线试读

《间作控病增产的根际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第1章 单一作物连作种植与连作障碍
  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产品种单一连作种植在我国普遍,商品化生产加剧了作物连作现象的发生(蔡祖聪等,2016)。作物连作以高投入和高产出为特点,且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随之而来的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土传病害发生和作物生长受抑为主要表现,连作障碍已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蔡祖聪等,2015)。从发病面积和相对比例上看,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率和重的国家,我国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与土传病害的频繁发生密切相关。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目标,首先必须控制防控作物土传病害的农药使用量(蔡祖聪等,2016)。因此,探究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及寻求克服或缓解措施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作物连作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跨度,一方面,早在公前300年就出现了连作现象,随之而来的连作障碍也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连作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我国、日本和印度等地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叶素芬,2004)。许多大田作物、经济作物、园艺植物(包括瓜果类蔬菜和观赏花卉)和中草药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问题,尤其以中草药和蔬菜作物发生连作障碍较为普遍且严重(张晓玲等,2007)。连作障碍是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生产的复杂问题,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与防治一直竖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化感作用等方面对连作障碍的机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1 作物连作种植的危害
  1.1.1 单一作物连作种植与作物生长
  连作种植不同程度地影响作物的植株形态、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和活性氧代谢。作物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降低和光合速率下降等是作物对连作的负反馈。通常,这种效应与作物连作年限相关,连作年限的增加将加剧上述危害,如三七连作两年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且显著低于对照(张子龙等,2010)。随连作年限延长,辣椒地上部干鲜重显著下降,株高、茎粗均呈下降趋势,且连作8年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屁郭红伟,2011)。作物连作不仅抑制地上部的发育,而且阻碍作物地下部的生长。根系作为作物水分及土壤营养素的吸收器官,也影响妆基酸和激素等重要代谢物质的合成,作物根系能够对外界胁迫做出反应并反馈给地上部,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长时间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植株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显著下降,使根系对养分及水分吸收能力减弱,减少了代谢物质的合成,进而影响块茎膨大和干物质填充,这共同影响了块茎产量的形成和地上部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沈宝云等,2013)。连作土壤中的根皮苷、根皮素、对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均抑制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且对根系的影响程度高于地上部分,表现为根系中保护酶活性降低;根冠比降低;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nhyde,MDA)含量;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程度增大,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色素Cyt c/a下降(王艳芳等,2015)。
  ……


媒体评论

热门设计服务